做了 20 年的工作,才開始為自己而活

「那些在三、四十歲轉職的你們,轉職後最大的自我覺察是什麼?」這是美國最大鄉民論壇 Reddit 最近很紅的主題,在一天內湧入了許多故事。

裡面有一句話,我讀了好幾次:

「我沒想到,我這麼多年的自我認同,是建立在一份我並不喜歡的工作上。」

就有人分享,他從小就在家裡的裝修公司幫忙,搬貨、算預算、處理庫存,一做就是二十年。

後來爸爸過世,他接下公司,當上總經理。但他討厭這份工作。

「我不是討厭工作,是討厭我每天面對的那些人和事——

客戶、建築師、供應商,整個產業我都不喜歡。」

有一天他想起,

小時候最喜歡的不是裝修,而是電器和無線電。

那才是他真正熱愛的東西。

於是他做了一個很多人不敢做的決定:

35 歲,他離開做了 20 年的產業,重新轉行進 IT。

「我每天都想上班,

做的事情像我 14 歲時的興趣一樣——

差別是現在有人付我錢,讓我繼續做。」

當然,不是每一個轉職故事都會是好結局。

有人說,他換了領域卻感覺一樣累,

發現企業工作本質上「只是換了一個包裝的壓力」。

「所有的企業工作都差不多糟。」

「我也強烈不建議超過40歲、或有小孩等責任的人,投入一個需要重新學習才能起步的領域——

因為你很可能沒那個時間與精力中途學完,最後只會半途而廢,浪費時間與人生。」

確實,轉職不是萬靈丹,如果不考慮現實條件,只會讓焦慮加倍。

其他還有一些故事——

▍從工程師到自營接案者(u/pkupku)

「忠誠和努力並不會換來升遷,是談判和轉職才讓我走得更遠。」

▍從純技術職轉向 Sales Engineer(u/Zealousideal_Rise716)

> 「原來我不只會寫程式,還有潛力成為一個優秀的溝通者。」

▍從社工內轉法規部門(u/Responsible-Doctor26)

「我用了公司的資助完成學業 ,並完成了一個內轉,從此不再每天筋疲力盡地面對人性邊界。」

這些故事讓我重新思考:

也許我們卡住的,不是職涯選擇,而是自我的認同。

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,而是

「不知道離開現在的身分後,還剩下什麼」。

我們太習慣自我介紹的第一句是「我在哪裡工作」,

也太容易把價值放在那一行職稱、那一段經歷、那幾年資歷上。

但人生不是履歷。

職涯的路上,也不只有一條可走的直線。

你可能正在進入一段模糊期、等待期、懷疑期,

站在一個你過去沒走過的「十字路口」。

我想說的是——

這其實不是你迷路了,而是你終於停下來了。

因為你終於開始想問:

如果不是這條路,我還能走去哪?

如果不是這個身分,我還可以成為誰?

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,

但它會帶你靠近更誠實的自己。

也許我們真正難的不是轉職,

而是承認——自己已經不再適合那個身分了。

我們學會了撐,學會了留下,

卻不太會告別。

尤其是那些,曾經花很多力氣走到的位置。

但有時候,方向不是想出來的,

是站住了、靜了一點,才慢慢浮現。

你不需要馬上知道該往哪走。

你只需要誠實面對,自己已經不想走原本的那條路。

這就夠了。

這就已經是改變的開始。

原文: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careeradvice/comments/1jvlh3c/people_who_have_switched_careers_in_their_30s_or/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