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reya 曾在 Amazon、Microsoft、TikTok 擔任資深人資,她在這幾間公司審過超過五百份履歷,她在 Linkedin 上分享了幾個「一看就淘汰」的履歷錯誤。
不是因為沒有實力,而是——寫錯重點,沒有說清楚影響力。
履歷誤區一:開場就丟一堆資訊,卻讓人抓不到重點
她看過的例子:一開始就列兩個學位、十五門課、三十個工具。
乍看之下很多,但讓人無法聚焦。
她建議:
一段 summary,放上技術與具體影響
針對這點,我通常會建議:
挑出 3~5 個熟練工具,放在履歷右上角
如果你已有足夠多的經歷,summary 則不一定必要。
重點是排版清楚,且經歷內容就能凸顯專業。
履歷誤區二:描述了職責,卻沒有結果
她舉例有人寫:「與 IT 合作維護網路安全」
然後呢?提升效能了嗎?降低風險了嗎?
Shreya 說:請回到影響力。
她建議的版本是——「更新系統,減少 35% 停機時間」
很多人難的不是沒做成果,而是沒留下數據。
我通常會建議現在開始可以做的事是:
* 每月固定就回顧,寫成就月報
* 主動向掌握指標的人(如財務、PM)詢問,甚至在專案一開始就得知,您對專案的掌控度會很不同。
* 每次專案都找到你貢獻的部分,在履歷上不用膨風,但也不用過於謙卑。不卑不亢認可自己所做的貢獻。
履歷誤區三:放上與職位無關的經歷
Shreya 舉例的履歷中,有人把「亞馬遜購物者」放上去。
儘管是個刻意的案例,她想強調的是:除非是申請相關的職位且您能合適的論述,像是 UX、客服、物流等,否則這類經歷不應該出現在履歷主體中。
同時,比較無關的經驗可以集中整理在「Other Experience」區,
把相關經驗只保留能轉移的技能,例如:團隊合作、專案管理,但必須簡潔。
我疊加這個,還有一個常見問題是排序。
如果你是轉職者:把越無關的放後面。
對公司來說,「我是有多元經驗的專業工作者」是更吸引人的敘事
相比起「我是個曾在不同職位的轉職者,剛到這個領域」
只要您的履歷被認可,就表示是對您經歷的認可。
延伸閱讀:能得到回應的,就是好履歷
https://lnkd.in/gdnNfrhS
四、專案寫得炫砲,但沒說清楚目標
她舉例像是:「建立情緒感測 AI 模型」
聽起來很強,但問題是——多精準?有沒有上線?解決了什麼?
她想看到的是像這樣的句子:
「改善 20% 情緒偵測準確度,減少 15% 處理時間」
請記得,不是專案名稱厲害就好,而是你能量化改變。
–
Shreya 說得很直白:
「被拒的原因不是沒有技能,而是沒有說清楚自己創造了什麼影響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