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在開的「檢討會」真的有效嗎?
你是不是也參加過這樣的會議?
專案出了問題,大家圍著白板開始檢討。A 說是時程排太趕,B 說是需求沒釐清,C 建議下次用 Notion 管溝通。主管一邊點頭,一邊筆記下「改善事項」,像是增加會議頻率、修改流程 SOP、重寫規格文件。看起來,我們很積極在學習、在進步。
但奇怪的是,同樣的問題,下次還是會發生。
我們總是在「做得更好」,卻沒有時間問:「這樣做對嗎?」
也沒人敢問:「這個目標,是誰定的?還適合現在的情境嗎?」
這,正是大多數團隊掉入單環學習陷阱的真實寫照。
如果我們不開始看見背後的「心智模型」,就算改了方法,也只是更有效率地走向錯誤的方向。
單環學習——錯誤後有修正即可的迷思
在多數組織中,「出錯後修正」已經是常態流程。KPI沒達標,就優化流程;團隊合作不順,就換一種溝通方式——這就是典型的單環學習。我們不去看系統哪裡出了問題,
它像是一個設定恆溫的空調系統,只負責讓溫度維持在25度,卻不會去思考:「為什麼是25度?這個溫度真的適合每個人嗎?」
而雙環學習的關鍵,在於它會回頭檢視這些「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設定」——我們為什麼這樣定目標?這個流程是為了什麼而設計?背後的假設還適用嗎?這樣的思考,不只幫助組織避免重複犯錯,更能開啟一種根本性的對話與學習文化。
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。許多團隊和組織都在不斷「改善流程」,卻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——我們如何看待問題、如何設定目標、甚至我們隱含的假設與信念,才是導致問題重複發生的根本原因。
在某場跨部門專案檢討會中,團隊成員列出了五大失敗原因,從資源分配不均到溝通效率不足,每個問題都清清楚楚。會議結束後,主管也迅速制定了改善流程的對策。但三個月後,下一個專案仍然出現了類似的問題。這讓大家開始懷疑:我們真的有學到教訓嗎?還是只是一直在修補表面?
這也是行動科學(Action Science)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:「雙環學習」(Double-Loop Learning)。
雙環學習(Double-Loop Learning)
雙環學習是由行動科學先驅 克里斯·阿吉里斯(Chris Argyris) 在《組織學習》(Organizational Learning)中提出的概念。他認為,組織的學習不只是修正錯誤,更是要反思造成錯誤的心智模型(Mental Models)。
阿吉里斯將組織中的學習界定為「察覺並修正錯誤的流程」,接著提出組織學習的兩種「基本模式」,分別是單環學習(Single-Loop Learning)與雙環學習(Double-Loop Learning)。

他提出有兩種學習模式:
- 單環學習(Single-Loop Learning):只針對錯誤進行表層修正,例如調整流程或提高績效,但不會挑戰原先的目標或假設。
- 雙環學習(Double-Loop Learning):在修正錯誤的同時,也會反思並調整背後的目標、價值觀與假設,進一步改變行為背後的思維方式。
所謂「單環學習」,指的是組織試圖去解決同一個問題卻不斷失敗,但又不去改變解法或思考目標,此時目標、改善方式有一定的規則。而「雙環學習」則是看到我們界定問題、目標的方式,本身可能就是個假設、框架——或是更專業的用詞是「心智模式」。
舉例來說,資本以往常常以「業績」作為成果,對應來說就也隱含著,這是重視的價值、需要在時限內達到業績,要學習並修正沒有達標的情況。而,有時有跟業績一樣重要的項目,像是長期的發展、投資等,在單環就容易被忽略。
有句話叫「治標不治本」,單環學習指的就是這種。這句話雖然帶有些貶抑,但並不表示「單環學習」就是壞的、不好的。在時間緊迫下,其特色是相對迅速、有專家可依靠。有時我們需要先治標,才能爭取時間空間來治本。

阿吉里斯比喻「單環學習」是像恆溫器,當室溫被設定維持25度,機器就只是不斷的讓高溫降低,讓低溫升高,這樣設定好的目標,就像是單環學習。
而如果有一天機器會開始思考,被設定在25度的目標是什麼,又或是我們能設定說,目標不是25度,而是讓屋內的人感到舒適(進而更放鬆/更有效率,結果可以不斷延伸下去),而這個調整目標,或是看到背後「心智模式」的過程,就是屬於雙環學習。
簡單來說,雙環學習是每一次學習有沒有更深地去探索背後的「心智模式」,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反應?下次能不能調整。
舉例來說,我自己在寫作時容易晚睡,因為靈感來時就想把握住。但就會導致隔天精神不濟、思緒很亂,需要更多時間來穩住自己。我可以「試著」早睡,但只要我仍想「把握住」,那就還是會回到舊習。
我真正需要的是面對「想把握住靈感」這一層執著,才有機會讓自己更休息。
拉回來看,雙環學習強調「資訊反饋」到「決策」之間,有個對「心智模型」的反思。用組織發展的角度來說,領導者知不知道現在所設的團隊目標,是為了什麼?還是只是遵循以往的SOP?真的還適用嘛?團隊有沒有讓夥伴看到制度、願意提出新視角與觀點呢?是允許改變,還是想強制穩定?
我的組織正處於單環還是雙環學習?
這邊搜集了單環與雙環學習的一些典型特徵,可以作為 Checklist(附帶一提,Checklist 是單環學習的特稱)
單環學習 | 雙環學習 |
---|---|
專注在既有規則內修正錯誤、提升效率、改善流程 | 質疑現有假設、政策,看見流程背後更多變數 |
問自己:「我們有做對事嗎?」 Are we doing things right? | 問自己:「我們在做對的事嗎?」 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? |
假設流程是有穩定基礎,只需優化 | 思考架勢、目標與框架是否合適 |
使用 checklist、照著腳本與 SOP 做事 | 不只行動,也改變行動背後的規則與規範 |
著重在有「產出」的結果 | 過程有批判思考、挑戰現狀與潛在重新定義目標 |
上面這表格可以協助您簡單判斷與意識自己的團隊處在哪個階段。但每個團隊都是多元的,幾乎沒有辦法完全在「單環」或完全在「雙環」,通常是「都有」,而且比例會隨時間改變。
每個方法都有好與壞、適用之處。單環的好處就是迅速、好複製;雙環則是不斷挑戰更底層價值,相會費時,以及處理不好的話會很內耗或被作為「麻煩份子」。
可以試著看看自己所處的團隊,有沒有一些「不知為何」的例行項目?能找目標背後的原因嘛?雙環學習強調的不是改善,而是有系統的改善,而唯有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式,才能避免再陷入空轉般的改善。
延伸閱讀:敏捷開發、調適性領導

如果從目標設定的角度切入,單環有點像是瀑布式開發,訂好規則與目標,不太容許改變需求/規格;雙環則像是敏捷(Agile),不斷快速調整與迭代,重點是適應狀況調整目標。這兩者中很大的差異在於「目標」是不是開放給團隊設定的。而運用設計思考/設計衝刺的話來講,有點像是團隊中有沒有讓每個人參與「定義」的過程,又或是說,已經定義好的目標,允不允許團隊進行重塑(Reframe)。
而從領導力角度去看,推動雙環學習需要「調適性領導」(Adaptive Leadership),領導者得推動一定的不舒適才能創造影響更長遠的價值轉變。
想解析自己組織內的模式,或是自己的行為模式是單環還是雙環嗎?歡迎與我喝杯咖啡。
或是加入臉書社團,一起聊聊。通關密語可以私訊我,或直接說明哪裡來的就行!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1032395394188402
參考資料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Double-loop_learning
https://hbr.org/1977/09/double-loop-learning-in-organizatio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