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時候在找職缺時會找不到「合適」的職缺,不管是自己的技能不符合對方的需求,反之亦然。有時是「花太多時間」在早期履歷上,導致錯過職缺的黃金時期,抑或是總覺得不夠好、不夠格而不敢丟。
這篇文講的是給早期求職者——「如何順利丟出前十份履歷的心法與技法」
Philip 的故事
Philip 剛在美國剛拿到博士學位。在台灣也有醫生資格的他要開始找第一份工作,他花了很多時間調整了履歷,並努力找跟他研究最相近的職缺——「某某藥物影響某蛋白質的生長機制」。問他最近狀況如何時,他說「很難找到適合的職缺,難得有吻合的要更多的工作經驗,還在等比較適合我的。正在努力改履歷與 Connect 學長姐,估計下個月底會有第一版」
如果是您,會怎麼建議 Philip 呢?
我的想法放一樣放在最後面。
常見早期求職者的痛點
早期求職者時,往往會遇到以下幾種痛點。
- 準備很久遲遲不丟出第一份職缺
- 花太多時間準備每一份職缺
- 花很多時間尋找完美吻合的職缺
- 不敢丟敘述不吻合的職缺
這些都是完全合理且會正常發生的狀態。特別是對於要丟一個陌生的市場時,有時是現在生活還過得去,沒有很大的動力要去丟,這些都很正常。
量化求職的心法 —— 投石問路
倒也不是說要你立馬就要大量的丟,但會強烈建議早點開始、小量的丟。我們會說量化求職的精髓是「儘早搜集資料」,也就是「投石問路」。你藉由一顆小石頭,稍微丟過去你不確定的那條路,可能就能從聲音發現那離路很不穩、很深,甚至是已經很多石頭在那邊了。也有可能你一丟石頭,回應很快且發現是是很安全的一條路。
同時也是個早點搜集反饋的過程。越早有一些資料,就越可以搜集到資料來協助決策。不管是前十封都沒回應,那太好了本來履歷就還沒有完整,完整起來一定嚇死大家,回應率高到不行。但也有可能你認為還不夠的履歷在對方看來已經 Perfact Match 或其他候選人太菜,你的回應率就會很高。
先求有,再求好。先讓第一份履歷去草船借箭一下,就可以得知市場對自己履歷的反應。
核心心態:沒有完美吻合的一對(No Perfaction Match)
持續丟職缺就會發現,這世界上職缺太多了。我們所擁有的技能很少完美吻合公司的需求,對應也很少也有公司完美符合我們的期待。雙方總是在找當下最適合的,公司在找當下最適合的 Candidate,你也找的是當下最適合的公司。像極了愛情。
換句話說,不管你原本學的專業多深多強,要一開始就馬上找到最需要你專業的職缺與伯樂很不容易。但你可以先跳到下一份更好的工作,持續等待你的理想對象(詳見技法二)
另外就是,有時公司會開很高的需求,我自己是覺得就算沒有都滿足還是可以丟(Sorry! Recruiter)原因是如果我真的不適合,系統(ATS)就會直接篩選掉我,抑或是他們就會選擇其他候選人。但如果我不試,就沒機會。至少在美國求職時,看到蠻多資格也不是那麼吻合的,但他們至少嘗試了,就有了曝光。
這延伸到後續的文章會提說(1)如何分析職缺的需求,寫出 Recruiter 與 ATS 友善的履歷。以及(2)如何藉由市場上的多個需求,盤點與目前技能樹的落差,並安排您的時間分配。
對職缺的排序
對於時間分配困難者,建立目標職缺的優先順序極其重要。我自己建議將職缺分為三種,分別是 Dream Job、 Target Job 與 Acceptable Job。
類型 | 敘述 | 策略 | 建議履歷花費時間 |
---|---|---|---|
Dream | 理想工作,可能是遠距、可能是大公司如 FAAGN | 不計成本,不太限制準備時間 | ( < 5 HR) |
Target | 目標的職缺,可能是中型公司或特殊文化的公司 | 適當地準備 | < 30 min |
Acceptable | 可接受的職缺,常見其他公司 | 直接丟,用現有求職套餐些微調整 | < 5 min |
這分類有一些特點 ——
- 每個人的 Dream、Target 和 Acceptable Job 歸類必然不同。Google 可能是某些人的聖杯,但對另一群人來說可能是可以遠距的 Gitlab。你的分類源自於你的「決策條件」,之後再開篇章分享如何挖掘。
- 順序上我通常建議早期先丟 Dream Job,再丟 Acceptable Jobs。
- 因為唯有認命自己追不到女神/男神才會認真在凡間努力。與愛情不同的是,Dream Job 通常會再開,大職缺可能一兩個月就會有,屆時可以再試一次。
- 再來我們都需要先求有,因為求職是漫漫長路,持續沒有搜集到回應會使人懷疑是不是走在對的路上。先從 Acceptable Jobs 開始快速丟起,心態成本更低外(沒上也沒關係),理論上要更能累積正面回應。
備註:此心法僅為像極了愛情,但並非任何愛情建議;請各位好好對待自己的良緣。
技法
講完新法,接著讓我們進入到操作細節,也就是技法。
技法一:先用 Easy Apply 丟出第一個石頭
通常丟出第一份工作是最難的,丟出去後是值得慶祝一整晚喝個爛醉的那種。
我通常會建議此時用 LinkedIn 的 Easy Apply 來丟一些Acceptable Job。步驟上如下——
- (1 MIN)先上 LinkedIn 搜尋某地區你要的職缺,條件選可以簡易申請(Easy Apply)的職缺
- (30 MIN)複製該職缺的 Job Description 到任何你信任的 LLM 模型,再加上你的經歷,請他協助生一份履歷。
- (5 MIN)填寫基本資料,丟出現有的履歷
同常第一份會比較花時間,接下來就可以考慮用同一份,或簡化第二步的流程,在一週內快速丟幾個 Easy Apply 看相關回應率了。
如此一來,即可儘早看市場對你經歷(履歷)的回饋。儘管那些 Job 去的機會不高,但是跟 Recruiter 結緣總是好的、認識並練習面試對自己也沒有壞處。
這邊先給出一些進階(暗黑)技法,是自動化丟 Easy Apply 的 Bot
- https://github.com/voidbydefault/EasyApplyBot
- https://github.com/feder-cr/linkedIn_auto_jobs_applier_with_AI
我自己是不建議太早開始使用,因為特別是早期,自己經手看需求與對應自己履歷的過程是重要的。除了讓你每個職缺都過目過,更知道市場需求與自己要補的 Gap,也更知道自己目前技能在市場上的市價。最後是這兩個 Bot 都還需要額外的設定,還不如先自己趕緊丟一份搜集回饋。之後再完整手把手教學。
Easy Apply 的基礎回應率大概是到官網丟的 1/3,但仍可以作為參考依據。
技法二:用 Alert 持續追蹤心儀對象
有時我會聽到有些人很專情,有真的很想去的公司,或是有很專精的技能想發揚光大(e.g. 搜尋引擎的資深後端工程師、 TSMC 的 Scrum Master 等)。此時可以善用 Google Alert / Linkedin Job Alert 當你的狗仔,協助您持續追蹤。
Linkedin Job Alert
- Linkedin 搜尋想要的職缺
- 過濾想要的公司,如 Gitlab
- 按下 Set Alert
Google Alert
搜尋 Google Alert(快訊),即可以輸入關鍵字讓 Google 自動幫您搜尋。以下是假設對餐飲集團工程師有興趣的話,設定好後只要 104 或王品官網有更新,就會寄信給您。
它可以設定一些條件篩選,包括
- 消息源有新聞(Google News)、網頁與影片等
- 多久寄一封email,有分馬上、每天或每週
- 主要更新所在地區,是美國、香港、英國還是台灣
- 要追蹤哪種語言的結果
然後可以設定寄到自己的信箱,或是有在用 RSS 的夥伴(我是用 Inoreader,歡迎交流),也可以設定 RSS 自行追蹤。
Tips 1. (重要)那為了避免關鍵字搜尋到娛樂新聞(Google News)
我會強烈建議消息源只選網站(Web)
這樣就更有機會是你目標的職缺
也附上即是我之前推送的關鍵字送到信箱的結果
Tips 2. 然後可能現在你的目標職缺沒有結果
那是很正常的,表示最近沒有更新
那就放著讓他以日為單位追蹤
Tips 3. 建議有興趣的公司+關鍵字就可以放上
用到滿(上限是一千個)
Tips 4. 可以將它歸類在某資料夾內固定期清理
以上是一些求職的撇步,與您分享
如果想知道更多善用數據優化求職的方式,歡迎追蹤
我相信善用數據,更能助您錄取
同時,這類型的工作我會覺得很值得 Connect 相關團隊的人,就算職缺還沒開啟,可以 Coffee Chat 瞭解該團隊狀況外,也可以取得對履歷的回饋,之後也能請他們內推。關於 Connect 可以先用 LinkedIn 和 ADPList,細節之後聊。
回應開頭的練習
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我們會說 Philip 有 Dream Job,也在等更適合的職位。
- 先用技法ㄧ Easy Apply 丟幾份履歷,看看市場現況
- 使用技法二 追蹤 Dream Job
- 再去 Connect 相關工作者
小結
在求職初期,許多人會遇到找不到合適職缺、花太多時間在履歷上,或等待完美的職缺而遲遲不投遞的情況。透過 Philip 的故事,我們了解到應該儘早開始投遞履歷,哪怕不完美,也能透過「投石問路」收集市場反饋。
核心心態是:沒有完美吻合的職缺,先求有再求好。將職缺分為 Dream Job(理想工作)、Target Job(目標職缺)和 Acceptable Job(可接受的職缺),並針對不同類型採取相應的申請策略。
實用技法:
- 利用 LinkedIn 的 Easy Apply:快速投遞可接受的職缺,收集市場回應。
- 設定職缺提醒:使用 LinkedIn Job Alert 和 Google Alert,持續追蹤理想職缺的更新。
最終,主動出擊、儘早行動,並與相關從業者建立聯繫,能有效增加獲得理想工作的機會。
如果您有興趣持續追蹤並交流,歡迎關注系列文